地方政府、民众在土地制度领域已经进行了很多创新,这些创新是合理的,甚至也被执政党的政策所认可。
高锋在回复南都周刊记者采访时,为自己辩解说:他只是该教材第一稿的执笔人,这是事实,但稿件后来经历了多次改动,对于文字更改的详情他不了解,也不承担责任,这些只能质询北京城管执法局,而且事实上,网友及媒体对该教材存在片面理解和误读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生这次城管秘笈事件,赵阳想必会在他的论坛与博客上就此事发表高论,但是现在,他选择沉默了。
有人怀疑他的城管身份,也有人说他是打入城管内部的卧底,甚至有人称他是城管队伍中的鲁迅先生。只是他认为,自己的这种开骂,是善意的监督,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于是被批评者虽有不开心,但还是默许了。另一些不明真相的城管同行,则骂他是走狗、叛徒、卧底。但是这个鼓与呼的效果令人生疑。2002年12月,赵阳在西祠胡同创建了一个叫做城管行政执法之家的论坛,自己当版主,取名桥上人家。
这个五一假期他过得很不安乐。他还认为,这本教材,对城管实际工作是有帮助的,因为可操作性比较强。多数人选择的股票一定是看涨的股票,但是,看涨的股票不见得一定是业绩最好的股票。
或许,外行恰好选择的是耶稣的方案。开车的司机也如此,开上一两年车,觉得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超速、随意变道、带着女朋友在车流中飙车,基本上都是那个年龄、那个时候的事情。这或许可以解释说,炒房为何会成为房东、炒股为何会成为股东。本来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群众不疑有他,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
不是技术下降了,是因为懂得危险了。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因为这个问题不是要给人的性命定价,因此也就不能说同命同价或者不同价。当然,这也是人们认为完全计划经济不可行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也说,这既不怪媒体、更不能怪社会大众。既然如此,我们做出的每个自以为是的选择都可能会产生与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正如耶稣与看门人的故事里所讲的,看门人看来已经是完美的安排,在耶稣看来其实是最差的结果。这个故事说,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凯恩斯提出,假设需要从100个候选人中选出10个美女,选得最准的人会获得重奖。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
在侵权立法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一般条款模式的选择。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因此选出来的美女不见得一定就是100人中最美的,当然美、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判断。另一方面,看待自己选择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如何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选择。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一看全部都是钱。更为要命的是,人类有一个天性,那就是人们往往喜欢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选择。
由于人们信息的有限性是无法克服的,因此世界上的悲喜剧总是在一出出地上演。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我们每个人经常、如果不是时时的话,会面对各种选择。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愿。
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社会科学就是在创造一种社会规范,而不出大事、能够基本和谐的就是好规范。
当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时,就需要读读耶稣与看门人的故事了。那天和张维迎老师一起吃饭,讨论起GDP的问题。究竟是继续采《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模式,还是采德国模式,抑或采埃塞俄比亚模式,众说纷纭。有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开车时间越长、越是专业司机,一般都会更谨慎。很多群体性决策比如股票市场就是这样。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是老虎吃不了牛犊,而是牛犊不知道老虎能够吃了牛犊。他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同。
同时,我感觉,从这个故事中还可以读出与作者结论不同的感悟。我说,对这个问题,媒体以及媒体背后的社会大众可能存在着误读。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耶稣,我们能做的只是对自己选择的怀疑和对他人选择的宽容。外行关注的问题,与内行看待同样的问题,肯定是有差距的。当我们面对自己无力改变的客观情境时,塞翁失马的故事会让我们平静下来。这样看来,塞翁失马和耶稣与看门人的故事讲的是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处理不同问题的方法。
因为,出了自己熟悉的领域,相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大家都是外行。比如,即使很长时间人们一直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并不妨碍地球一直绕着太阳转。
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往往能够使一个选择更接近耶稣的选择。那天,和张圣平教授说起此事,他说了一个观点。
当时张老师说了一个观点,我感觉很有道理。因此,就有了所谓测不准理论,即一旦某些社会现象成为研究对象,它会随着研究者的研究发生变化,同时反过来也会影响研究者。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